7月3日,国家会议中心迎来了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众多行业精英、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当今数字经济浪潮下的融合应用新趋势。本次论坛紧扣“应用落地、场景驱动”的核心,以“大模型深应用强产业”为主题,旨在深入挖掘人工智能从技术突破迈向大规模应用的可行路径,探寻其赋能千行百业、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潜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赵超凡在致辞中强调,北京作为国内人工智能创新资源的汇聚地与创新主体的活跃区,已构建起“政策引导—载体建设—场景开放—生态培育”的全链条发展体系,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创新策源地与产业发展高地,为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在发言中指出,北京荣膺“人工智能第一城”称号,汇聚了全国35%的备案大模型以及40%的AI顶尖人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国半数。展望未来,北京市将以应用为导向,紧抓人工智能创新机遇,着重发挥信软企业作为人工智能服务商的主渠道作用,持续提升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覆盖率与渗透率。同时,实施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行动,高标准建设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验区,并强化企业人才培育,为各行业的数智化转型筑牢根基。
朝阳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聂杰英在致辞中介绍,朝阳区作为首都经济大区、国际化窗口区与数字经济核心区,紧密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顶尖人才、应用场景聚集的优势,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之城。目前,区内聚集了近700家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占全市总数的1/4,覆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此外,朝阳区还落成了具备全栈国产化服务能力的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建成全国首个工业AI产业园、全市首个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等专业园区平台,打造出众多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在全市具有引领作用的标杆应用场景。聂杰英表示,朝阳区将充分吸收本次论坛的成果,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努力将朝阳区塑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高地。
论坛期间,一系列重要成果与项目纷纷亮相。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榜TOP100正式发布,为行业人才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杨梅工业”智能体开发和应用平台上线开源,助力工业领域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启动,促进产业供需精准对接;开源中国发布“Gitee Xtreme极智AI”,推动开源生态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中国移动发布AI三维能力体系,拓展了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边界。同时,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也进行了全景展示,涵盖医疗、教育、金融、政务等多个领域,生动呈现了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成效。
在论坛的主题演讲环节,百川智能医学副总裁朱祖懿分享了百川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探索路径,即“造医生”“改路径”“促医学”,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猿力科技集团党委书记、AI研究院院长程群则聚焦教育领域,指出教育行业长期存在高质量、大规模、个性化教学难以兼顾的“不可能三角”。他介绍,“人工智能+教育”经历了从视频录课分享教育资源到对错题进行反馈、举一反三,再到如今多模态大模型Agent深度参与教育全流程的发展历程。程群认为,“人工智能+教育”正迈向深度个性化学习阶段,未来或许会出现超级智能学伴,彻底重构学习方式与教育范式。
此外,备受瞩目的2025年北京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揭榜挂帅”也在本次论坛上正式发布。此次“揭榜挂帅”共精心遴选出12个场景,覆盖制造业、教育、医疗、金融、环境、能源、文旅、智慧水厂、街道安全、建筑、智慧城市等众多领域,总预算高达1.1亿元。这些场景需求明确、预算充足且具有广泛的行业代表性。场景公布后,将面向全市创新企业等公开征集解决方案,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促成双方合作,加速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场景化落地。
例如,在“AI+制造业”领域,显示龙头企业京东方发布了“AI+器件仿真设计平台的研究与构建”场景,期望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光学仿真、电学仿真、力学仿真、版图设计等环节的智能化升级,从而提升研发效能、降低实验试错成本、缩短新品上市周期。在“AI+城市”领域,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发布了“基于AI的城市路桥隧管养智能决策系统”场景,旨在运用大数据与AI技术,为路桥养护计划、风险预识别、安全预评估、应急抢险指挥调度等工作提供智能辅助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