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径波导全息术新突破:Meta与斯坦福共创3毫米VR眼镜原型

🤖 由 文心大模型 生成的文章摘要

Meta与斯坦福大学携手开展的“合成孔径波导全息术”研究,正朝着打造总光学堆栈厚度不足3毫米的“VR眼镜”这一目标稳步推进。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题为《用于大光展量紧凑型混合现实显示器的合成孔径波导全息术》的论文中,其作者团队集结了Meta显示系统研究团队的两名研究员、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副教授,以及一名获Meta研究奖学金资助的斯坦福大学博士生。​

当前,VR/MR头显的厚度几乎完全由光学元件和显示器所决定。尽管近年来薄饼透镜的应用通过缩短透镜与显示器之间的光路,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头显厚度,但薄饼透镜自身依旧相对厚重,与普通眼镜的轻薄程度相去甚远。​

Meta显示系统研究团队总监道格拉斯・兰曼(DouglasLanman)曾多次提及,他渴望有朝一日能推出“VR眼镜”——一种能以普通眼镜般的体积提供VR体验的头戴式显示系统。这无疑需要一套与现有市面上任何显示系统都截然不同的全新系统,而此次的研究正是Meta向这一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

在业内,“全息”一词的含义宽泛,且时常被误用和滥用。但需明确的是,新论文中展示的原型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息显示器,它能够呈现逼真的真正3D图像,并带有内在的深度线索。这一特性恰好缓解了当今头显存在的一个主要缺陷——辐辏调节冲突,即眼睛看向虚拟物体的虚拟距离时,却需聚焦于镜头的固定焦距,由此引发的不适感。​

该原型针对红、绿、蓝每种颜色,都配备了微型光纤耦合激光器。这些激光器由微型且反应极快的MEMS镜子引导至光波导中,光波导则将光进行扩展后,引导至空间光调制器(SLM),最终由空间光调制器将光调制到眼睛前方的全息目镜。​

此显示系统的关键创新点之一,是一款专为全息近眼显示器设计的紧凑型定制波导,它支持较大的有效光学扩展量。同时,该系统还与一个全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框架协同工作,该框架融合了隐式大光学扩展量波导模型、用于部分相干互强度的高效波传播模型,以及一个新颖的计算机生成全息(CGH)框架。​

波导在HoloLens、Magic Leap、Snap Specs和Meta的Orion原型等透明AR系统中较为常见,不过这些系统采用的是表面浮雕光栅。而此次研究的系统则使用体布拉格光栅(VBG),其经过角度编码,能够以极窄的角度衍射特定色带,从而提高了效率,还实现了更轻薄的外形。​

此外,该原型还运用了AI校准技术,这是一种神经网络,它能学习光线穿过整个系统时的变化规律,进而调整SLM,为眼睛提供更高质量的输出,同时提升图像质量并减少伪影。​

其实,超薄VR显示系统的研究原型并非首次出现,但此次Meta与斯坦福合作的原型较以往有了显著进步。​

早在2020年,Facebook的研究人员就展示过一种厚度不到9毫米的定焦全息镜头方案,然而该原型仅有绿色光,并非全彩,且其标称的18克重量还未包含激光背光。​

2022年,英伟达的研究人员借助光瞳复制波导、空间光调制器(SLM)和几何相位透镜,实现了厚度为2.5毫米的真3D全息技术。但该技术的视场角仅为23°,在未启用眼动追踪时,眼区仅为2.3毫米,即便启用眼动追踪,眼区也仅为8毫米。​

这里所说的视窗,指的是眼睛与镜头中心之间能获得清晰且不模糊图像的最大距离。若视窗过小,不仅很多人无法使用该设备,其他人也需要频繁调整设备位置。​

相比之下,Meta和斯坦福研究人员研发的新原型实现了38°的对角视野和9x8mm的大静态眼区,这无疑是一项重大进步。​

研究人员还表示,AI图像校准方法在图像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要知道,许多全息显示系统原型,甚至包括一些大型桌面系统,图像质量一直是其最大短板,所以这一进步极具前景。​

不过,全息光学器件要在实际XR产品中应用,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目前该系统38°的对角线视场角,远小于Quest3约115°的视场角。而且,能够为该显示系统提供高质量SLM、光纤耦合激光器和VBG波导的商业规模供应链尚未形成。​

但值得期待的是,全息显示系统的研究正在稳步推进,每一次突破都让我们离拥有一款不比老花镜笨重的VR设备更近一步。

「93913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