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近眼显示行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在人工智能(AI)浪潮推动下,增强现实(AR)领域关键硬件迭代升级,供应链市场格局随之重塑。视觉信息在人类五感接收信息中占比超 70%,随着显示技术发展,人们对显示需求向扩增实境演进,近眼显示设备成为实现沉浸体验的重要载体。
近眼显示设备涵盖VR/MR与AR,技术路径存在差异。VR/MR基于视频透视(VST)技术,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捕捉现实信息,与虚拟内容融合后投射至人眼;AR设备则依靠光波导等光学元件,透射环境光并反射显示内容,实现虚实融合。光学、显示、芯片与传感器、电池四大关键硬件模块,支撑着终端设备发展。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光学模块中,VR和MR领域厂商众多;AR领域中,Birdbath方案凭借光学结构简单、成本低、工艺成熟等优势占据较高市场份额,光波导方案因轻薄化、高透光率等特点潜力巨大,且发展日趋多元化。显示模块方面,中国和国际厂商增长强劲,高校产学研平台积极参与,OLEDoS 领域吸引众多厂商布局,超十家中国厂商涉足12吋量产产线。芯片与传感器模块中,高通在系统芯片(SOC)领域主导,中国厂商寻求突破,部分品牌厂商尝试自主研发或整合供应链。电池模块聚焦提升能量密度、续航能力,优化散热性、安全性与重量。
VR和MR产品的光学方案呈现菲涅尔透镜与Pancake技术并存局面。菲涅尔透镜以成本取胜,Pancake技术虽存在光效损耗,但轻薄设计和成像质量受C 端消费者喜爱,中低端产品多用菲涅尔透镜,高端产品倾向Pancake技术,轻薄化光学架构是MR和AR未来重要发展方向。微显示领域,LCD技术凭借高性价比立足,OLEDoS 技术显示性能出色,但成本控制和供应链成熟度有待提升。
2025年年初,OLEDoS在VR/MR领域应用比例显著提升。其采用CMOS工艺和顶发光OLED技术,能提高发光效率、实现高分辨率,索尼OCCF方案进一步优化显示性能。TrendForce 集邦咨询预估,2024年全球VR/MR出货量约720万台,2030年有望达4000万台,OLEDoS技术占比将提升至27%。
相较于VR/MR遇冷,AI对AR装置赋能效果显著,推动产业加大软硬件投入。AR设备追求轻薄化与全天候佩戴,产品外观和光机尺寸持续优化,从传统 LCoS方案到主流 OLEDoS 方案,模组体积不断缩小。为应对环境光干扰,光学设计更注重亮度提升,光波导方案因轻薄、高透光率优势,逐渐取代 Birdbath方案成为业界新宠,并在基底材料、方案设计和AI算法加持下不断完善。
以Meta Orion为例,其重量仅100克,视场角达70度,得益于碳化硅光波导基底(折射率2.6)和双面光栅结构。碳化硅基底使更多光参与耦入,实现大 FOV和良好光效;双面光栅结构避免FOV增大导致产品体积过大,但对蚀刻工艺和光栅对齐精度要求极高。微显示领域,LCoS技术像素密度高,但对比度受限且结构制约体积微缩;OLEDoS 技术轻薄高亮,更符合AR产品需求,但LED微缩化效率和全彩化仍是技术难点。2025年年初,OLEDoS是AR设备平衡成本与性能的主流选择,未来单片全彩化技术量产将成为行业关键转折点。
AR被视为AI的最佳载体之一,AI在感知交互领域不断创新,推动手势交互、眼球追踪等技术落地,提升用户体验,AR装置市场前景广阔。CIOE AR&VR 展搭建全产业链生态系统,通过多种展示形式,加速AR/VR技术商业化进程,助力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