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表示,当前国产厂商研发的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智能产品已超百款,实现了令人瞩目的 “智” 变升级。这一成果标志着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渗透进消费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模式。
制造业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落地应用的关键领域,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呈现出诸多鲜明特点。
在产业体系构建上,我国已成功打造出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体系。算力规模在全球位居前列,并且建成了钢铁、煤炭等高质量的行业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一批竞争力强劲的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国产大模型更是登顶全球主流开源社区下载量的榜单,创造了令人惊叹的 “中国速度”。这些扎实的基础为AI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品装备迭代方面的成果同样显著。国产厂商积极投入研发,推出的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智能产品数量已突破百款。以AI手机为例,不仅在语音交互的流畅度与精准度上大幅提升,还能根据用户日常使用习惯智能调整系统设置,优化电池功耗等,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AI电脑通过集成 NPU、CPU、GPU 等硬件,实现高能低耗,改变和重构了PC体验,可在图形视觉、语义理解、智能交互等场景大显身手;AI眼镜则能帮助用户便捷获取信息、实现导航、健康监测等功能,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也十分亮眼,主流产品已经实现了 “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正加速从 “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 转变,既能进行精彩的杂技、秧歌表演,也能承担搬重物、拧螺丝等实际生产任务,在制造场景中加快落地,如辅助汽车生产线装备作业、助力智能分拣搬运等,展现出强大的实用价值。
在应用赋能层面,大模型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加速落地。在研发设计环节,能借助AI技术进行模拟仿真,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中试验证阶段,通过数据分析提供更精准的改进方向;生产制造过程中,利用AI视觉检测提升产品良率;运营管理方面,智能调度资源,提高效率。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开展赋能 “深度行”活动,打造线上线下平台,推动供需企业精准对接,有力引导了行业智能化转型。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部省协同推进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央地共建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为AI智能产品的持续创新与规模推广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