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终端侧AI,开启“芯”增长

🤖 由 文心大模型 生成的文章摘要

7月5日,在第九届集微半导体大会主论坛上,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朴围绕“终端侧AI,开启‘芯’增长”这一主题,深入阐述了终端侧AI如何成为驱动半导体产业变革与增长的新动能。​

孟朴称,过去十年,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从2017、2018年起,业界开始关注“5G如何推动半导体发展”,2021年,焦点转向“5G+AI赋能千行百业”。进入2024年,生成式AI作为新变量正在重塑计算产业的底层逻辑。这场变革不止于模型参数的跃迁,更标志着AI从云端向终端的迁移,从“看得见未来”迈入“用得起、用得上”的新阶段。​

孟朴指出,生成式AI正在深刻重塑整个计算产业的底层逻辑。终端侧AI凭借本地实时响应、隐私数据保护及个性化服务优势,在智能手机语音助手、智能汽车座舱等场景中构建差异化体验。例如,在智能手机中,语音助手能快速响应用户指令,无需将大量隐私数据上传至云端;智能汽车座舱内,终端侧AI可根据驾驶者习惯,实时调整座椅、空调等设置。

“AI的未来不是‘云’与‘端’的单选题。”孟朴称,云端的模型能力与终端的即时响应能力,需要相辅相成、协同进化。这正是高通所强调的混合AI架构理念——让AI任务在云端与终端之间动态分工,实现性能、效率与用户体验的平衡。“一句话概括就是——小事、私事问手机;大事、复杂事问云端。”孟朴进一步解释,通过云端与终端动态分工实现体验平衡:终端处理低时延需求如语音交互,云端支撑复杂任务如大模型推理。以出差场景为例,端侧AI智能体自动解析会议邮件,结合本地数据生成行程建议,联动天气交通信息实时调整安排,全流程无需手动操作。​

根据IDC数据显示,全球生成式AI市场将以63.8%的五年复合增长扩张,2028年规模突破2800亿美元。受此驱动,2025年被业界视为“AI终端元年”,半导体产业预计实现15%的同比增长,2030年全球芯片销售额有望突破万亿美元。在这一背景下,AI正在加速向边缘和终端下沉,这不仅拓展了AI的应用边界,也对芯片架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我们必须从芯片设计之初,就将AI的理念深度融入整颗SoC之中。”面对这一趋势,高通以骁龙平台为载体打造异构计算系统:集成NPU、CPU、GPU等处理单元,根据任务特性动态调度资源——CPU/GPU处理突发性低时延任务,NPU承担拍照、生成式AI等高算力场景。举例来说,当用户突然打开相机抓拍瞬间,CPU和GPU迅速响应,保证相机快速启动;而在进行AI图像美化时,NPU则发挥主力作用,高效完成复杂运算。正是通过这种任务驱动、资源调度的智能架构,终端设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AI体验。配合系统级软件优化,形成从模型部署到运行调度的完整工具链,实现AI应用“低功耗、高响应”的落地要求。

「93913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