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位于南山西丽的 “机器人谷” 科创走廊经媒体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其实在深圳,离西丽不远处的深圳湾畔,还有一个 “机器人湾”。
在风光旖旎的深圳湾畔,不仅有碧波荡漾的大海与翠绿满目的红树林,还云集了诸多奔跑在科技发展最前沿的机器人企业。众擎机器人、数字华夏、银河通用…… 一个个崛起的机器人新势力让湾区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新锐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机器人湾” 正在成为深圳又一张 “产业名片”。
这两年来,深圳机器人产业火爆出圈。从 “机器人谷” 到 “机器人湾”,一大批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集中汇聚,在紧密的协作下,人形机器人的 “含深率” 越来越高,下游市场的快速响应缩短创新周期,为新兴创业企业实实在在省下研发成本。
在深圳湾以西、粤海街道与深圳科技园及周边,在这片10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上,云集着一大批机器人企业,数量甚至超过了“机器人谷”。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它们中有不少已经凭借自主研发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走进位于“机器人湾”的数字华夏,一款“会跑能走”的双形态机器人立即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这款名为 “星行侠®P01”的机器人,个头不高,在头部的电子屏幕上“长着”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十分可爱呆萌。依托具身智能系统,这款机器人掌握超过10种方言及国际语言,可以与之进行灵活的语音交互。
在行动能力上,“星行侠” 不仅可以双腿直立行走,也可以搭配 “风火轮” 底盘,实现大范围移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让机器人能够适配的场景越来越多,但稳定性与续航仍是双足机器人面临的问题。“星行侠” 可以自由实现两种形态的切换,可以在商业零售、展厅展览、文体文娱、科学教育等场景下进行商业化应用。”
成立仅仅1年多时间,诞生于“机器人湾”的数字华夏已经推出了3款人形机器人。吴为表示,深圳机器人供应链完备,开发新一代机器人可以迅速在本地找到电池、电机、摄像头等零部件供应商,这使得公司产业化的步伐越走越快,加速了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进程。“深圳丰富的科研资源与金融资本支持也为数字华夏持续研发投入、创新发展提供了‘定心丸’。”
不仅能完成惊险前空翻,还能跳“斧头帮” 舞蹈……今年以来,超会“整活”的众擎机器人火爆社交网络,这家企业同样是“机器人湾”中的一员。
在“机器人湾”成长壮大,从1个人到8个人、到20人,再到现在的50人,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搭建起核心团队,涵盖本体设计、算法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全链条人才。
“众擎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得益于深圳高效协同的供应链资源、创新创业的优良土壤、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极大提升机器人产品从概念到落地的效率。”从“机器人谷”到“机器人湾”,深圳的机器人企业串珠成链,各家企业都有各自的绝活,在产业基础的强大支撑下以最快速度投入市场。毕竟,对于人形机器人这个新兴产业来说,建立先发优势对于取得竞争胜势至关重要。
在政策端《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25-2027年)》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对开放应用场景、突破关键技术、构建专用数据集、提升规模化制造和应用能力等予以精准支持。
同时,在机器人训练所必需的算力支撑上,深圳通过 “训力券” 加大力度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租用市内外智能算力开展具身智能模型训练和应用。企业在研发具身智能机器人时,可利用政府提供的 “训力券” 获取所需算力,加速模型训练和技术研发,提升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