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国(成都)国际精密光学技术与应用大会上,学界与产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围绕AR眼镜产业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这一大会为行业内人士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也为AR眼镜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此次大会由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组委会、深圳市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为期两天。在首日的议程中,“微纳光学前沿技术”“超精微纳加工与制造” 两大核心议题吸引了众多高校权威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及创新企业代表的参与,他们共同为光学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出谋划策。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的光模块企业在此次大会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正积极将自身的算力优势融入AR生态体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AR眼镜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硬件设备,而是逐渐成为重构人机关系的关键 “神经末梢”。当AR眼镜能够实现实时翻译、精准导航甚至分析微表情等复杂功能时,其应用场景将得到极大拓展。
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秘书长、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杨耕硕教授指出,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短期内国产AR眼镜将率先在工业维修、医疗培训等B端场景实现落地应用。在工业维修场景中,工人可以通过佩戴AR眼镜,实时获取设备的维修指南、故障诊断信息,提高维修效率与准确性;在医疗培训领域,AR眼镜能够为医学生提供逼真的手术模拟场景,让他们在实践操作前有更直观的学习体验,提升培训效果。
然而,对于消费级市场的普及,专家们认为仍需等待成本的进一步下降。长期以来,高昂的价格、较为笨重的佩戴体验、有限的交互能力以及不够明确的使用场景,使得AR眼镜在消费级市场的推广面临重重困境。尽管近年来在光学显示、AI交互、轻量化设计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雷鸟X3 Pro采用自研 “萤火光引擎”,体积大幅缩小,峰值亮度显著提升;Meta Orion成为全球首款采用碳化硅衍射光波导的AR眼镜,视场角得到突破性拓展等,但成本问题依旧是阻碍消费级AR眼镜大规模普及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成本降低到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同时产品在佩戴舒适度、交互体验等方面持续优化,消费级AR眼镜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市场爆发。
大会期间还设有展览展示区,80余家企业纷纷展示了各自的品牌产品,涵盖新型微纳元器件、超精密加工设备、半导体加工设备、光学成像测试测量仪器、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以及光学镀膜材料与设备等,全方位呈现了精密光学产业链上下游的最新技术成果与产品创新。这不仅为参会者提供了直观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的机会,也促进了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商业合作。
随着AR眼镜产业在技术与应用层面不断探索前行,成都凭借中科院光电所、电子科大等顶尖高校院所的科研实力,在超精密制造领域的显著优势,以及完整的产业生态,有望在未来AR眼镜产业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需正视当前存在的诸如缺乏本地光学方案商、“技术强、产品弱” 等问题,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链、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逐步提升自身在全球AR眼镜产业中的竞争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